绿意盎然的浅夏为我们带来了诗情画意,大自然也开始了她夏天的交响曲。近来气温飙升令养尊处优的人无法适应。像咽喉肿疼,眼睛干涩,内火上升,炎症并发的人屡见不鲜,医院里挂点滴的人越来越多。殊不知大地母亲已默默地为患者准备了清凉下火的良药,那就是田间地头,房舍,路边蓬勃生长的车前草。
我生于大山,对中草药颇感兴趣,为了便于认识更多的珍贵药材,我订购了一本《本草纲目》,查找结果,车前草为车前科植物,性味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具有利水清热,清肝明目,清肺止咳。适宜人群,小便不通者,淋油带下者。目赤肿疼者。禁忌人群,内寒中虚者。
从春秋时代到当代药膳方书,都有车前草的记载。《诗经,芣苢》中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绘一群古代女子在绿意葱的野外,兴高采烈地采撷车前草的情景。至于当时的″芣苢"为何后来又叫"车前草",这里有段故事,相传西汉名将马武有一次被敌人围困在荒芜人烟的山谷中,时值暑月,天气酷热,处于断粮草缺水源的困境,人与马却腹胀如鼓,小便尿血,滴沥不尽,眼看快要撑不下去了。有一天,马夫突然发现马不尿血了。马夫仔细地观察后发现马总是埋头嚼食路边状如牛耳形的野草,聪明的马夫,一拍脑袋,茅塞顿开,猜想此草定能治病,就顺手拔几棵吃了,果然病情减轻,小便也不尿血了。马夫立马将这重大发现禀告将*。将*问此草何处?车夫手一指:"车前就有!"将*喜出望外吩咐部下挖来煮食此草,几天后个个下腹部都不胀疼了,病症都消失了。马将*惊叹车前草的帮助,从此把救他们命的神草叫"车前草",据说北宋诗人欧阳修也曾得淋病,命悬一线,经名医开出偏方,车前草与米汤送服,竟然一服而愈。可见车前草功不可没。
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可以说是喝着中草药长大的。在那个贫穷落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偏僻山村人们得病了,根本没条件及时医治,就依赖祖传的单方治病。俗话说∴"单方治大病!"在我们小时候就见证了这一说法。清晰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是家里的土医生,那时父亲长年在外任教,家里一切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我们姐弟经常生病,有时真叫”葫芦按到瓢起来。"可母亲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总会及时去山上采来草药给我们医治。母亲虽然只读过几年私塾她却富藏大智慧,我们吃饭时,母亲总用犀利的眼光一一扫视着,如发现姐弟哪个焉巴巴的吃不下去饭,就立马立起身过来用手摸摸你额头,试试你发烧没有,要不叫你伸出舌头观看。如发觉发烧了,她就用种不知名的草药煎水给你喝,我还清楚记得我和姐姐在一个春天,颈部淋巴结莫名其妙地肿大,疼痛难忍,母亲见状,不声不响去塘埂挖几大捧″千年老鼠屎"(草药名)根块,回来洗干净,放几个连壳鸡蛋熬水,熬到鸡蛋白变黑为止,喝汤吃鸡蛋,如此两天,淋巴结奇迹般地消肿了;还有一个姐姐得了″蛇缠腰"的病,现叫"疱疹",那可是个难缠的病,疼痛难忍。母亲依然胸有成竹的去附近自家的糯稻田(糯稻没变*),掐一大把鼓胀胀的糯稻穗,用石臼捣烂,干净纱布过滤下乳白色的浆汁,用干净的鸡毛小心翼翼地蘸汁轻轻擦拭起泡的腰部,不一会儿,一个个小水泡干瘪下来,姐姐说糯稻浆汁擦上去,凉润润的,不再火烧火燎的疼了,如此这般,几天下来,半圈疱疹慢慢消退,人也精神了许多。还依稀记得我们小时个个身上长疮,才开始像硬杏子样,红彤彤的从皮肤里凸出来,接着钻心的痛,母亲就说,:″长疱作脓,等不得饭熟!"她总会想方设法给我们改进伙食,尔后去大河边石缝里挖些全株“犁尖子草”,书名″紫花地丁",一边河里洗净用石臼捣成泥糊状撒上白糖,用干净白纱布包裹患处,不停地换药草,不两天红肿的疱块变软,中心一团*白色脓液积聚一起,狠心拔出脓塞,里面就现出一个细小的空洞,然后就等伤口慢慢愈合了。像这样用中草药来医治的例子举不胜举,聪明的母亲还把常用药草移植于菜园的拐拐角角,譬如: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薄荷,紫苏子,半边莲,七叶一枝花……等等,小时的我们已将中草药融入我们的生活日常,也正因为有它们的不同药性才使我们茁壮成长。
在这个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快节奏社会,大多数人们为了金钱″上下而求索",有的爱豪车,有的爱华房,有的爱名牌,有的沉迷于网络……总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可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那就是自个身体。更有甚者,有的为了虚荣心,追求某种物质上的享受,一天天地在摧毁身体,透支身体,最后把自己千疮百孔的躯壳交给医生,还说医生没本事。其实,在生活中,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当身体发出信号时,就利用自学的中医知识及时对症下药,方能缓解和根治。
中草药之美,源于自然之美,凝聚着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能够给人类带来健康、美丽、幸福生活的体验,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感恩自然。我希望更多的朋友爱上中草药,合理利用中草药,预防疾病,呵护健康。
图:于秀玲
编辑:张凤兰
审核:李珊珊杨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