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 [复制链接]

1#

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

在京剧艺术中有一个说法,叫做“班曰徽班,调曰汉调”,这句话点明了京剧的左膀右臂,即“徽班”与“汉调”,同时也大致说明了京剧是怎么来的。

京剧的形成大概经历了三部:徽班进京、汉调进京与徽汉合流。

“徽”指安徽,“徽班”即活跃于安徽的戏班子。原安徽省省会安庆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清朝时安庆戏班林立,名伶众多,又加之社会稳定,一无内忧二无外患,生活的充实催生出很多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当时很多艺人选择追随商人四处卖艺,走南闯北,他们足迹遍布各地,又因为地方戏剧“入乡随俗,腔随地改”的特点,“徽班”在四处演出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融合其他种类的地方戏剧,丰富和完善自身,“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就这样,“徽班”戏剧逐渐形成了诸腔杂陈的局面。

徽班进京(局部)

前文提到,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诞,各地纷纷派遣戏班进京。徽班就在这些献寿的大军之中,并且凭借自身实力迅速独霸京城剧坛。

率先入京的是三庆班。三庆班被称为“徽班鼻祖”,杨懋建《梦华锁簿》:“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厘,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三庆班班主高朗亭,是个重要人物,值得一讲。

高朗亭,又是一位大师,“不必徵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他在演出的过程中吸收京腔、秦腔之长,丰富和发展演出方式,并组织京腔、秦腔演员,成立三庆班,自任班主,后来又兼任了精忠庙会首,对于地方戏曲的提高和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在京城演出时,因为三庆班表现轰动京城、深受京城人民喜爱,所以万寿庆典过后三庆班并未离开京城,而是留在北京继续演出。徽班在北京影响力迅速壮大,规模迅速发展,吸引了诸多徽班来京城表演,又陆续出现了“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等。这就是京剧在形成历史上关键的事件——“徽班进京”。一时之间,各班齐聚北京,争奇斗胜,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盛,一时有“四大徽班”之称。

徽班进京(局部)

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卷一中:“京师梨园乐伎,盖十数部矣。共推四喜、三庆、春台、和春,所谓‘四大徽班’者焉。”

这四个徽班,各擅胜场:“四喜曰曲子、三庆曰轴子、和春曰把子、春台曰孩子”。

三庆班是徽班中最早进京并成名的,擅演有头有尾的全本大戏,又因为这些戏码一般都排在倒数二三出上,故人们称为轴(四声)子戏。

四喜班是组建于乾隆年间的徽班,因班内伶人多系苏州籍,擅长昆曲,故曰“曲子”。

春台班是由两淮盐务总管江鹤亭为迎驾在扬州筹建的,以童伶众多,生气勃勃而得名。

和春班“把子”,得此名是因为武打戏火爆炽烈而闻名。

徽班在北京,以其温火适当的曲调、内容丰富的剧目、各行兼备的演出特点,得以执北京剧坛之牛耳。

当然京剧的形成不仅仅靠时间的孕育,京剧的另一元素,汉调,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徽班进京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骨”基础,汉调则补充了皮黄的“血”,才使得京剧骨血充盈、丰富饱满。

汉调伴奏胡琴

汉调,现在叫做汉剧,又名“二黄”,是清朝中期形成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

“本是梁溪队里人,爱歌楚调一番新”,这是关于汉调进京的最早记录,时间大概在乾隆末年。

汉调艺人辗转进京后,大部分艺人选择加入徽班班社演出。两种流派的艺人共同工作,擅长不断改良的艺人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绝佳的时机,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种互相学习的状态,正是京剧孵化的温床,二者相互融合的程度逐步加深。

汉调伴奏唢呐

汉调在悠久的演出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的剧目,有“汉剧八百出”之说,徽汉合流自开始到京剧真正诞生这一过程,汉调中的剧目、角色、声腔等,逐渐为徽班所吸收。

道光、咸丰时,徽汉合流尚在继续,在这时活跃的有几位俊杰人物,史称“京剧三鼎甲”。这三位人物分别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京剧三鼎甲程长庚

陈彦衡云:“皮黄盛於清咸、同间,当时以须生为最重,人材亦最伙。”

吴焘云:“咸、同年间,京师各班须生,最著生为程长庚、余氏三胜、张氏二奎。......分道扬镳,各有独到处,绝不相蒙,时有三杰之目。”

京剧三鼎甲余三胜

余三胜成名最早,隶属春台班,代表汉(汉调)派;张二奎接踵成名,隶属四喜班,代表京派;程长庚成名较晚,隶属三庆班,代表徽(徽调)派。虽然三鼎甲中程长庚是出道最晚的,但是他后来居上,却是声誉最著的那位。时人称赞道:“乱弹巨擘属长庚,字谱昆山鉴别精。引得翩翩佳子弟,不妨受业拜师生。”

京剧三鼎甲张二奎

京剧的融合发展过程十分丰富复杂,徽调和汉调为主要腔调,在此之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的曲调、剧目和表演方法,以及许多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三鼎甲在一过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治、光绪时,京剧终于脱胎而出,自成一家,以崭新的面目现身北京的剧坛。这个新生的戏剧剧种虽然还很弱小稚嫩,但是却充满无限的可能,这份可能来自于京剧自孕育伊始就始终博采众长,它带着花部开放的风气而来,因此能够不断取长补短,不断发展。

我们终于跨越了百年的时光,从清初雅部兴盛、中期时花雅争胜、徽汉合流来到了京剧诞生之处,这一时期,正是“同光十三绝”们开始活跃、大放异彩的时代,他们对于京剧的贡献,不仅仅是作为表演家,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而是作为艺术家,披肝沥胆,为京剧的诞生和成熟奠定了基础,为清末民初京剧的全面兴盛铺平了道路。

至于“十三绝”都是怎样做的,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等下一折再继续这场文化之旅吧。

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我是本文作者良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别忘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