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国政坛风云突变,社民党执政还面临难关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年9月27日,德国大选结果初步出炉,已经当了16年“老二”,立场中间偏左的社民党成功翻身,以25.7%的选票拿下第一。而前总理默克尔所属的原执政党,保守派中右联盟党仅以24.1%屈居第二。此外,左翼的绿党以14.8%位于第三,右翼的自民党以11.5%位于第四,极右的选择党以10.3%位于第五。激进左翼的左翼党仅获得4.9%的票,无缘议会。

当今世界,欧盟是与美国、中国并列的三大经济实体之一,德国则是欧盟的执牛耳者,德国本身也是全球第四大经济强国。德国的选举,对世界格局也会产生影响。本篇老巴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下德国的选举,并分析下未来可能的走向。

德国的选举,其实是先有选民投票选国会议员,然后由议员们投票选真正的国家元首总理(总统只是个偶像),总理再自己挑选各部部长组阁。所以,一个无党派人士,哪怕全国人民都是他的粉丝,他也当不上总理。

当然,具体过程稍微复杂点,实际上每个选民可以投两票,一票选政党,一票直接选议员。一半的议员席位由得票多的人直接获得,另一半议员席位由被选上的党派指定。但本质就是票选议员,然后议员组阁。

德国国会(现在叫联邦议会)最早是在19世纪后期由第二帝国的宰相俾斯麦建立的。当时的国会称为下院,其实只是个论坛,没有实权。大权是掌握在帝国的君主、贵族把持的上院手中。尽管如此,这个论坛毕竟给了各阶层、各集团推举代表发表观点,表述立场的机会,所以还是挺热闹的。比如宗教界人士组建了天主教中央党,工人阶级组建了社会民主党。

德国在一战兵败后,第二帝国灭亡,魏玛共和国建立,国会也真正成为了权力机关。不过,当时国会规定是,一共几百个议席,只要你的得票够一个议席的比例,就能分一个议席。于是国会中几十个政党,大部分得票可能只有一两个点甚至不到一个点,吵吵嚷嚷,相互牵制。什么决定都做不出来。在年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第二为社民党,第三为共产党,第四为天主教中央党。此后希特勒借国会纵火案把共产党和部分社民党议员都抓了起来,然后操纵剩下的议员通过决议,民主实现了纳粹独裁。

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灭亡后,美国、英国、法国占领区建立了联邦德国,苏联占领区建立了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从年开始实行选举制度。与魏玛共和国最大的不同,是规定只有获得5%的选票和3张直选票的政党,才能进入议会。而在这条线之上的政党,则按比例瓜分全部议席。这样一来,就免除了魏玛共和国诸多小党闹嚷嚷的局面。

进入21世纪后,德国虽然有多达数十个政党,但真正有实力的政党,一共只有6个。他们分别是:联盟党(中右,黑色),社民党(中左,红色),自民党(右,黄色),绿党(左,绿色),左翼党(极左,深红)和选择党(极右,蓝色)。

联盟党的前身是第二帝国时期的天主教中央党,希特勒上台后被取缔(自愿投票),二战后重建。它是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两个党组成,是一个传统的保守派政党。出过战后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统一英雄大胖子科尔和欧盟盟主女博士默克尔等,是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也是实力最强的两个大党之一。

社民党也是建立于第二帝国时期,早期是一个纯粹的工人政党。德国工人在一战末期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建立魏玛共和国,社民党也就成为了执政党,社民党人艾伯特,作为一个马鞍工人的儿子,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在希特勒建立独裁的最后一次投票中,只有社民党的党员(没被抓走的那些)投了反对票。二战时期,社民党和共产党都建立了地下组织,为反对纳粹抛头颅洒热血。二战后,社民党成为联盟党最强劲的对手。华沙之跪的勃兰特就是社民党领袖。不过从冷战后期,社民党逐渐淡去了自己的阶级色彩。

自民党前身是第二帝国时期的一些自由主义政党,在年正式建立,是一个代表精英的政党。由于联邦德国早期的大党只有联盟党、社民党、自民党三个,而联盟党和社民党又彼此对立,于是自民党反而左右逢源,谁都要拉拢他。在整个20世纪,自民党的执政时间竟然比两大党还要长。但是,随着20世纪后期绿党崛起,自民党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逐渐走弱,甚至在年大选中,只拿下4.8%的选票,历史上首次没有进入议会。

绿党则是在年才建立的,在当时属于异军突起,带有强烈的反潮流色彩。绿色代表“环保、和平、和谐”。他们的突出,打破了德国政坛两大一强的旧格局,使得斗争复杂化。

左翼党是在新世纪社民党向右转的背景下,由对此不满的社民党内部偏左人士拉出一队人马,与前东德执政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合并,在年组建的一个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因特纳雄耐尔为目标。不过,他们既反对代表资本家的联盟党、自民党,把社民党也看做叛徒和工贼,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搅局者。

而第六个政党“选择党”则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右倾,他们的旗号是反对欧盟,反对欧元。这个党在年才组建,半年后参加大选,就一举拿下了4.7%的选票,差点进入议会。老巴在年出版的《不可不知的德国史》中,就预测他们必将成为德国政坛的第六人。果不其然,年他们就以12.9%的选票成为第三大党。

党派的不断增加和实力此消彼长,也对德国政坛格局产生改变。在早期,德国政坛大党就是两大一强,所以基本是联盟党和社民党轮番坐庄,自民党左右逢源。偶尔出现两大党组成大联盟而自民党落空的现象。由于自民党本身立场比联盟党还要偏右,天然亲近联盟党,所以社民党十分郁闷。-年的49年间,联盟党-自民党执政33年,社民党-自民党执政13年,联盟党-社民党执政3年。

绿党诞生和壮大后,给了社民党新的选择,也打破了自民党得天独厚、左右逢源的格局。

因此,新世纪的德国选举,更好看,更精彩,更刺激了。

年的大选,社民党联合新盟友绿党,一举打败统一英雄科尔,掀翻联盟党+自民党,夺得宝座。之后-年,一共执政七年。

然而执政期间,社民党首领施罗德只顾讨好美帝,政策右转,背叛了自己先前的立场,结果既得罪了工人,也没能讨好资本家。眼看支持率一路走低,又被新成立的左翼党拉走不少选票,施罗德只好孤注一掷,在年提前发动大选,最终与联盟党平分秋色。他只好背叛盟友绿党,和老对手联盟党组成大联盟,执政-年度。联盟党的默克尔成为首任女总理。

该来的终于会来。年大选,社民党继续走低,联盟党转为强势,由联盟党与自民党恢复传统的黄黑执政。

但是到了年大选,虽然联盟党表现突出,拿下超过四成的选票,但它的盟友绿党却首次跌破5%,无缘议会。于是强大的联盟党反而陷入完全的孤立。社民党趁机试图组织社民党-绿党-左翼党三党联合,却因为左翼党的不配合而落空,最终还是只能与联盟党组建大同盟。默克尔保住了总理职位,这么又过了4年。

到年,选择党的脱颖而出,使得德国议会政党达到六个,客观上起到分散选票的作用。于是票数第一的联盟党,即使加上铁杆盟友自民党也到半数。左派的绿党和左翼党不可能跟他合作,而反对欧盟的选择党,默克尔不敢要。默克尔一度试图组成联盟党、自民党、绿党的“左中右联盟”,但折腾了快半年还是失败,最终依然只能跟老对手社民党妥协,再组成乏味的大联盟。

而今年这个形式,又不一样。

首先,联盟党在默克尔离开后,惨不忍睹。得票率不但创下了新低,而且比上一届低了八点多,可以说是在10多年来首次失去第一的宝座。

这其实毫不意外。简单说,联盟党这种“保守党”的稳健风格,本来就难以应对剧烈的变局。从20世纪末开始,外有冷战结束、内有两德统一,带来的美欧之间复杂的关系,德国东西方的关系,美国单极霸权不断扩张下的如何处理盟友霸凌,以及霸权战争下导致的难民问题,这些问题,对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是头疼的,更别说企图面面俱到的保守党了。

从国内政治光谱上说,联盟党向左不如社民党,向右不如自民党,过去全仗着体量庞大,以保守的旗号,勉强造成一个“不折腾”的结果。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国内阶层的“撕裂”是一个趋向,而更多立场更激进的党派出现,也会分走联盟党的基本票仓。如极右翼民粹主义“选择党”的崛起,显然更多抢走的是联盟党的票源。

可以说,年科尔被施罗德打败,就是这种大趋向的产物。只是说因为科尔慧眼识英雄,提拔了默克尔这位在全球也是屈指可数的奇才。这位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工学女博士,才能以超越本阵营的政治眼光和果断的执行力,打破联盟党的窠臼,从而治理德国16年,无论在政坛斗争还是在国家发展上,都交上一份比较合格的答卷。这16年联盟党起起落落而能维系政权,不是联盟党的胜利,只是默克尔个人的胜利而已。

需要说的是,即使默克尔在位,为了维持局面,也是殚精竭虑,有点像当初的俾斯麦,在钢丝上跳舞。现在默克尔退隐,以联盟党剩下的人,本来就很难维系原有水平,联盟党出现大滑坡也就理所当然了。

而社民党呢,其实也并不怎么好。这个得票持平了年的表现,在近5届选举中属于中等水平。整体来说,不是社民党行,而是联盟党太拉跨。所谓比烂就是如此。社民党自从施罗德上台后,放弃工人阶级立场,两头不讨好,其实自己的定位也比较尴尬。即使联盟党退了,社民党也没有余力捡到联盟党掉落的宝物,反而被几个二等党抢走了。

绿党今年是爆发了,创下近年新高。当然绿党的得票一向也是比较稳的。不知道是不是和疫情下绿党口号更能团结人心有关。绿党奋发,社民党没那么拉跨,使得左翼阵营整体实力大增。

自民党比四年前好一点,基本还是在正常范围波动。应该是部分原本给联盟党的票仓,对联盟党失望而转投了自民党。

选择党比四年前差一点。左翼党则惨遭跌破5点。不过这两个政党本来就是搅局的,可以说并没有做好与谁联合执政的准备,较为激进的口号也很难找到落实的政策,所以老巴并不同情他们。

现在问题是,入围议会的五大政党,总票数是86.4%。这意味着要组阁,需要大约43.3%的选票。联盟党+自民党只有35.6%,不行。社民党+绿党多点,但也只有40.5%,还是不够。而手握10.3%选票的选择党,则是个两头都不讨好的极右组织。这意味着,传统的黄黑或红绿联盟,都是不可能完成组阁了。

由此,新的德国政坛无非以下三种组合。

第一,联盟党+自民党+绿党,拥有50.4%。但是,按绿党通常的作风,是绝不会跟联盟党合作的。

第二,社民党+绿党+自民党,拥有52%。这种组合可能性稍微大点,毕竟社民党和自民党联手是有过先例的(虽然只有几年)。

第三,社民党+联盟党,拥有49.8%,也就是所谓的大联盟。这是纯粹的政治妥协产物,极端乏味。两个主要对手为了凑票数勉强绑在一起,又容易造成政令相互牵制,总之大家都讨厌的一种组合,同时偏偏又是很容易出现的一种组合。

以纯感性而言,老巴是宁可出现第二种,红黄绿的交通信号灯组合。这种组合的总票数最高,也能带来一些变化。然而,实际情况下很可能按惯性再搞出个垃圾的大同盟来,虽然这次大同盟,将是历史上得票率最低的一次大同盟。毕竟,历史上还没有一次成功的出现三党联合执政。

相反,在-年的72年中,大联盟出现了整整15年。从年到年的23年中,大联盟出现了12年,超过半数。可以说,随着强大政党数量增加,竞争激烈,导致传统大党票数不够,大联盟确实是很容易出现的妥协形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