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美之间不是芯片战争,只是终端战争 [复制链接]

1#

来源:制造界网

来源/TechSugar(ID:TechSugar)

作者/王树一

封面/图虫创意

虽然摩尔定律在放缓,中国也以“全力冲刺”的姿态在追赶,但ICInsights认为,由于基础太差,再加上美国对半导体设备的限制,未来五年内中国不可能在集成电路上突然爆发自给自足,实际上,可能十年内都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

我们常常将中美目前的经济纠纷称之为“芯片战争”,但作为边缘从业者,仔细思考这一称呼不禁冷汗直下——我们有资格称之为芯片战争吗?日美爆发芯片战争时,日本半导体占全球份额过半,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中日本公司十居其六。而无论从哪一种统计口径来看,我们在全球半导体市场都仍是绝对的配角,所以中美经济战是终端的战争,是应用的战争,是在芯片下游应用上威胁到了美国的主导地位而招致的打击,芯片只是打击我们的武器,而不是被打击的目标。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ICInsights在其最新简报中提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距离之前设定的目标甚远,现在来看,除非发生突变,否则到年,中国国产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恐只相当于目标的三分之一弱。这样的产业发展速度,不足以保证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可控。

根据ICInsights统计,年中国只有亿美元的芯片可以被视为国产芯片,占当年市场总需求(亿美元)的15.7%,仅略高于年的15.1%。自年《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推进纲要》发布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探索科技(techsugar)首席分析师王树一认为,这五年可以视为“全力冲刺”阶段。为何全力冲刺了五年多,市占率提升不到1个百分点?

这个结果既是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解读差异,也与市场自身发展的影响相关。首先,ICInsights的统计结果非常严格,按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结果,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肯定不止亿美元,在年前后,中国设定的年本土半导体产业规模为人民币亿元,折算下来至少也是千亿美元规模。目前看来达到年目标有难度,但以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3亿元(中半协数据)来看,也是超过千亿美元。当然,中半协统计是三业叠加(设计、制造、封测),这里面应该有重复计算的可能,仅以集成电路设计业来看,中半协统计年销售额超过亿元,折算成美元约为亿,也是ICInsights口径的两倍以上。

资料来源:ICInsights

其次,从ICInsights统计结果来看,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亿美元,到年,在相对同比下滑的背景下,市场规模仍然达到了亿美元,5年间增长超过6成。所以尽管中国本土芯片供应也增长6成以上,但占市场份额,并未大幅提升。

这个结果至少说明两点。第一,中国电子制造业仍执全球牛耳,而且呈高速发展态势,美国的制造业回流等政策鼓励电子制造业离开中国的政策并未明显奏效;第二,中国本土芯片产业对中国电子制造的支撑仍然相当有限,即便在特朗普政策助推下,已经看到明显改善的迹象,但发展速度远跟不上形势要求,而其中浑水摸鱼以私利侵害产业发展的事情也屡屡发生,导致在以半导体制造为代表的领域出现大量资源浪费,减缓了发展步伐。

1/不是芯片战争,只是终端战争

ICInsights在已经很严格的统计结果中进一步拆分,剔除掉三星、英特尔、SK海力士和台积电,认为真正产自总部在中国大陆的芯片销售额年仅为76亿美元,占中国IC总销售额的比例不到一半,仅为38.7%,占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比例为6.1%。ICInsights分析师在报告中颇为冷酷地说:“中国IC市场需求与中国本土IC供应完全是两码事。”

ICInsights对至区间中国半导体发展速度预估为年复合增长17%。即便这么高的增长率,但基数太低,从ICInsights统计口径来看,年中国IC产值能达到亿美元,最乐观估计,占全球产值比例仅为10%左右。对解决中国电子制造的供应风险而言,远远不够。

这也是我最近的一个思考,我们常常将中美目前的经济纠纷称之为“芯片战争”,但作为边缘从业者,仔细思考这一称呼不禁冷汗直下——我们有资格称之为芯片战争吗?日美爆发芯片战争时,日本半导体占全球份额过半,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中日本公司十居其六。而无论从哪一种统计口径来看,我们在全球半导体市场都仍是绝对的配角,所以中美经济战是终端的战争,是应用的战争,是在芯片下游应用上威胁到了美国的主导地位而招致的打击,芯片只是打击我们的武器,而不是被打击的目标。

2/差距是否在被拉大?

虽然摩尔定律在放缓,中国也以“全力冲刺”的姿态在追赶,但ICInsights认为,由于基础太差,再加上美国对半导体设备、EDA工具的限制,未来五年内中国不可能在集成电路上突然爆发实现自给自足,实际上,可能十年内都无法实现自给自足。

那么,中国半导体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拉大吗?从某种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以存储市场为例,中国大陆在闪存与内存上都实现了零的突破,市场上已经出现国产存储颗粒的内存条与闪存卡,这是极大的进步,但距离追上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巨大差距,并非如国内媒体渲染的“不可阻挡”、“一步之遥”。

国内吹的牛已经飞跃太平洋传向全世界

三星、海力士和美光年在存储器上砸进了亿美元,而长鑫存储只有15亿美元;美光与SK海力士各有0名员工参与到存储业务中,三星存储器部门员工人数更是超过4万人,而长鑫只有不到人(天眼查参保人数为)。

以存储、晶圆代工为代表的半导体制造业的特点就是高投入,资本支出强度之高令人咋舌。全球前三大半导体公司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近年来每年资本支出都在百亿美元以上,虽然中国大陆全行业投资看起来还马马虎虎,但分下去以后,每个子项的投入与国际巨头相比就像毛毛雨。即使不考虑美国蛮横的先进半导体设备限制政策,维持当前的投入差距,中国在芯片制造上能迎头赶上的几率就很小。

除了存储器,ICInsights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