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牛,生日快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盼望着,盼望着

一年一度的七夕“撒狗粮大赛”

再次拉开帷幕

热情似火的空气中

一夜之间多了几分甜腻的味道

而对于广大单身汪来说

如何优雅地躲过

一波波猝不及防的狗粮

将七夕变成“单身友好型节日”

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问题虽难,但并非无解

比如

将这个内涵丰富的节日

过成一个意义独特的生日——

一个专门为牛设立的生日

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谓之贺牛生日。——《武宣府志》

一头牛,半个家

众所周知

在牛郎织女的玄幻剧情中

那头通晓人情、法力高强

并且为主人出生入死的老黄牛

是连接天上人间的关键角色

这头神牛之于牛郎

堪比孙悟空之于取经团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神牛

而不是神鸡、神犬、神马

其余十一生肖集体表示不服

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

令十一生肖羡慕嫉妒的还有很多

比如

礼法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

诸侯会盟,盟主才配“执牛耳”

大禹治水,铸铁牛“以镇河患”

陕州有铁牛庙,牛头在河南,尾在河北,禹以镇河患,贾至有《铁牛颂》。——《中华古今注》

这一系列特殊地位

必须要从中国独特的“牛文化”说起

俗话说“一头牛,半个家”

在中国人看来,牛

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是百姓之友

相比于古希腊神话中

吃童男童女的牛头怪弥诺陶洛斯

中国神话中的牛

总是以温厚、善良的形象出现

甚至华夏始祖炎帝都是“人身牛首”

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帝王世纪》

可以说

以牛为象征的种种精神

早已刻在了中华文明的基因里

即使在农业机械化时代

中国人仍然传承着一股“牛气”

南宋·李迪《风雨牧归图》

这股“牛气”

可以是老子怀揣智慧、一骑出关

在青牛背上

向世人留下洋洋五千言时

神秘而潇洒的一笑

也可以是

孔子心怀理想、周游列国

在简陋的牛车上

与众弟子谈经论道时

那一段段幽默而深刻的笑语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孔子问礼图

老子的青牛

老子骑牛出关,孔子驾牛奔走

这两个关于牛的文化意象

伴随着两位大哲的灿烂光芒

为中国人塑造了两种

不同但都“牛气哄哄”的精神气质

对于隐士哲人来说

牛象征着生活富足、心境恬淡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诗经》的作者仅用八个字

就满足了我们对田园生活的想象

南宋·牧溪《牧牛图》

据说上古隐士许由

曾在河中洗耳以涤世情、去俗念

正在下游饮牛的巢父

耿直而不失毒舌地批评许由

“求其名誉,污吾犊口”

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高士传》

相比于许由的行为艺术

巢父的精神境界显然更高一层

正如那头饮水的老牛

巢父本就恬淡自然

不必刻意清洗,即可远离尘俗

这个故事

与惠能、神秀的禅修之争

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牛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

本就颇具哲学意味

许由巢父故事铜镜

比如著名的《十牛图》

以十幅主角为牛的系列画作

隐喻人生的十种境界

只有在中国人笔下

牛才会被赋予如此深刻的寓意

这样的“中国牛”当然无人不爱

西汉大学者朱云

曾因国事与皇帝当众死磕

退休后常乘牛车访友

一代大儒与一头老牛堪称绝配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汉书》

这些高贵性格,甚至使牛

在中国文化中成为和平的象征

“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放牛归于桃林之野”

都是偃武修文的诗意表达

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尚书》

孔子的牛车

而对于仁人志士来说

牛又象征着坚韧、奋发与奉献

秦国名相百里奚

曾以奴隶之身牧牛为生

最终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

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史记》

穷困潦倒的宁戚

也正是牵着一头老牛慷慨悲歌

成功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

在这些寒士逆袭的故事里

牛已经成为坚韧不拔的代名词

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吕氏春秋》

坚韧不拔之后,则是奋发有为

当燕国大军围城

齐国面临亡国时

名将田单以惊天动地的火牛阵

绝地反击,一战封神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史记》

郑国商人弦高

则以十二头牛为代价吓退秦军

成功消弭一场战争

在这些故事中

牛象征着力量、智慧与崇高

这种崇高达到极致

则表现为鲁迅笔下的“孺子牛”

为国为民为天下

一生甘愿“俯首”

欲以牛之卑微,演绎侠之大者

鲁迅经典肖像《永不休战》

宋朝抗金英雄李纲

晚年曾写下一首《病牛》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一句诗道尽“中国牛”的精神本色

清·《耕织图册》节选

总的看来,牛的形象

寄予着中国人的两种精神气质

一面恬淡自然,平和谦逊

一面坚韧不拔,奋发有为

两种精神永恒交织于我们灵魂深处

老子的青牛与孔子的牛车

这两个迷人的文化意象

也将永远驰骋在这片温热的土地上

赋予一代代中国人

以哲学的慰藉与生命的激情

丰子恺笔下的牛

最后

让我们一起向“中国牛”道一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