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府之国,进退自如的宝地益州 [复制链接]

1#

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割据,九州之地几乎尽燃销烟,但有一地却好似世外桃园,那就是益州。

刘焉

因汉灵帝宠幸宦官,致使朝政混乱,朝堂上又有蠢蠢欲动的外戚,宗亲皆受制于两方势力,刘焉为求避祸,便想借口去交州任州牧清剿黄巾残余,董扶得知后以益州有王气为由,劝刘焉出任益州牧,刘焉遂决定前往益州。

但古时入蜀之路极难,因黄巾之乱,仅有的几条入蜀之路也被黄巾军破坏,刘焉便暂居荆州,益州被黄巾军破坏,自然有不甘受贼袭扰的士族站起来,于是贾龙联合益州士族豪强组织军队,将黄巾军击败,然后迎刘焉入蜀。

初入益州的刘焉以宽容手段安抚流民,收降乱军,结交士族,让益州上下皆称赞其仁德,但这也只是刘焉努力营造的假象。

道教盛行于下天,但因没有统一的道教宗义,所以道教在天下各处的教义也是不同的,益州孤悬于中原文明边陲,又因交通弊塞,所以在益州盛行的是“五斗米道”,其代表便是张氏一族,而张氏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张鲁。

张氏以道传家,在益州拥有独一无二的宗教影响力,而刘焉入蜀后,张鲁之母卢氏就是益州道教执牛耳者。

张道陵

卢氏专擅养生之术,长相极为漂亮,野心勃勃的刘焉在益州站稳根脚之后,便将目光投向了卢氏,刘焉视卢氏为禁脔,对其爱护有加,爱屋及乌之下对张鲁也视作几出,卢氏自然对刘焉也极为忠诚,借助神鬼之说让益州信众都听命于刘焉,刘焉得以掌控住益州。

但刘焉的目的显然不只是一方州牧那么简单,从董扶告诉他益州有帝王之气时,他的目的就是称帝,为了防止自己违制的举动传到朝廷,引来朝廷的讨伐,刘焉暗中助张鲁占据汉中,彻底切断朝廷与益州之间的联系,对内打击不服自己的士族,在其铁血手腕之下,益州彻底沦入独立状态,刘焉见内外皆无阻碍,更加紧了自己的称帝计划。

张鲁

中原反董大战之后,百姓沦为流民,其中几十万流民进入益州,刘焉大为欣喜,因为益州虽然远离中原战场,但是人口却极为凋蔽,刘焉将这些流民接收后,又从中挑选精壮者操练成军,成为了益州之后最主要的军事力量。

内政承平,外无隐忧,更有强军在手,刘焉开始制造帝王登基所需器物,这一切传到了近邻刘表的耳中。

刘表

真要说起来,刘表与刘焉的身份经历极为相似,都是纯正的汉室后裔,又都是孤身入一州上任,两人同样都是野心勃勃之辈,只不过刘表定荆州之后选择了做一个无冕之王,避免树大招风,让荆州成为乱世中一方乐土,而刘焉则武力铲除益州反对自己的士族,将称帝的计划付诸行动,最终让本可以成为世外桃园的地方暗流涌动。

刘表得知刘焉僭越的举动之后,立刻上表了朝廷,朝廷召刘焉入京,刘焉心中惊惧,只得托病不出,并求朝廷让自己的幼子刘璋回益州探望自己。

刘焉的长子和次子皆是忠于朝廷之人,在刘璋到达益州之后,两人计划联合西凉马腾攻打长安,营救汉献帝刘协,但消息走露,两人均被杀,如此刘焉四个儿子,先长子早夭,四子丧三子,只余刘璋。

刘璋

刘焉得知消息后极为悲痛,又因家中失火,之前所造的称帝之物皆被大火烧尽,刘焉疑心上天警示,于是迁治所到成都,不久在惊惧中病死。

刘焉死后,刘璋继任益州刺史位,因先前刘焉的铁血镇压,致使益州士族对刘焉极为仇恨,刘璋继位后,益州随即发生动乱。

刘璋知道张鲁兵强马壮,又常与戎狄作战,便想调张鲁平叛,但张鲁在汉中早己成了一方土皇帝,刘焉死后,哪里肯听从刘璋的指使,刘璋恼恨,随即杀张鲁母亲及其族人,张鲁大怒,出兵攻打刘璋,刘璋自不是张鲁的对手,被张鲁占了巴郡,被迫对张鲁只能采取守势。

张松

刘璋虽然尽力缓和了与士族间的矛盾,但益州本地士族也看到了天下大乱中的机会,因刘璋非进取之主,也亦非守成之君,士族们为求在乱世中求得一席之地,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益州以外,并最终导致益州易主。

笔者以为,益州是完全具备争霸天下条件的,刘焉也是有机会的,只不过刘焉太过心急,以铁血手段镇压士族,致使士族对其离心离德,又以宗教愚民,更是让益州物产经济都为之荒废。若是同一时间,野心勃勃的刘备得到益州的话,怕是三国的历史会改写,想刘邦当初就是在蜀地休养生息,同时控制汉中出川的门户,静观天下局势,待时机成熟只需引兵突入中原,天下可定。

笔者认为诸葛亮定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与刘备定下隆中对的,可惜的是刘焉错失好局。

本文图片皆取自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