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书笔记一 [复制链接]

1#
重庆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3.html

古趣拾零

考评三则

一、哥哥你错了


  某省乡试,有一卷引用“昧昧我思之”一语,误作“妹妹我思之”。阅卷者批于上云:“哥哥你错了。”

二、割鸡


  某处举行县试,题为“割鸡”二字。一卷有云;“其为*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不白之鸡耶?”阅卷者批其上云:“芦花鸡。”及阅其对比,则云:“其为雌鸡耶?其为雄鸡耶?其为不雌不雄之鸡耶?”又批其上云:“阉鸡。”


  《文苑滑稽谈》

三、屠子


  有鼓刀起家者,其子习举子业,就正于某太史,太史评其文曰:“有骨力,有斤两,置之案头,咀嚼不厌。”其人大喜,遍示乡人。有直告者,反怒而斥之。此太史可谓恶作剧矣。


  《春晓呓语》

旧时塾师趣闻

不懂装懂


  民国初期,西风东渐,白话文应运而生。此风吹到偏僻处,有一塾师对学生们解释“一会儿”,说:“有一人去会他儿子,”他又解释“拿破仑”,说:“有个人手上拿着一个破烂的轮子。”接着摇头叹道:“这个‘仑’字还印掉了个‘车’旁,可见现时印刷质量之低劣。”

知趣迎短


  古时候,一寡妇欲再嫁,遭到族人阻挠,遂请塾师代写了状纸。这塾师知道县官最恶冗文赘句,便只写了四句:“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避嫌,该嫁不该嫁?”县官接状,拍案称绝,当即挥笔下判:“嫁!”


  塾师可人,亦算知人而为人也。


  (一次说给朋友听,有朋友说,那个状子字还是多了,不简洁。建议改成:“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该不该嫁?”——笔者附)

师生联对趣话新编

一、李调元“回敬”塾师


  蜀中才子乾隆进士李调元幼时才思敏捷。


  一次李调元上课时身上奇痒难受,忍不住抓了起来,塾师见了觉得有趣,有意拿李调元开心,叫李调元起来联对。塾师的上联是: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


  不抓不痒,不痒不抓,


  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哪知道幼小的李调元张口就来。李调元的下联是: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有生有死,有死有生,


  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塾师自讨没趣,尴尬不已。

二、“伊尹”对“阮元”


  清学者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他曾督学某省,有童子九岁参加县试,阮元看他年幼,于是用自己的姓名出对曰:“阮元。”


  那童子随口应道:“伊尹。”


  伊尹是商初大臣,从字面上看,“尹”是“伊”的偏旁,“元”是“阮”的偏旁,对仗工整。阮元对那童子的捷才感到惊奇。

三、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作家邱浚,广东琼山人。幼年在学堂读书,有一天大雨滂沱,教室漏雨,他与一个显贵的儿子争坐不受水滴的座位,俩人相持不下。老师说:“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出的坐好位。”于是念道:“细雨肩头滴。”


  显贵之子一听,目瞪口呆。邱浚胸有成竹,应声道:“青云足下生。”


  老师于是把好位置分配给他。显贵之子不服,回家告诉父亲,其父大怒,派人把邱浚叫来,气急败坏地喝道:“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见邱浚出口不凡,怕他将来做了大官找自己的麻烦,只得作罢。

四、李自成少年应对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陕西米脂人。据说他十六岁那年的夏天,一天傍晚,雨过天清,星月皎洁,他的老师乘兴叫他来对句。师出上联为: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


  李自成想了许久,尚未找到恰切的下联。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霎时狂风顿起,云遮月蔽,李自成即景生情,随即对道: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五、李梦阳戏对试才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甘肃庆阳人,曾任户部郎中。他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一次,一个后生与他同名,在唱名时他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一联让你来对,对得不好要受罚的。”于是念道: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


  此联以名同人不同,切合当时现实。后生听了即对曰: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魏无忌,战国时魏贵族“信陵君”;长孙无忌,唐初大臣,太宗长孙后之兄。此联以其名“无忌”,双关两方不要忌讳。李梦阳听了,非常欣赏这位后生的才智,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遂亲自举荐,予以重用。

六、张居正对句得金带


  明朝*治家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他应童子试时,适逢东桥公顾麟任湖北巡抚。顾麟见张居正乖巧伶俐,因而出对试试他的才学: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对说: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麟大喜,即解下腰间金带赠送,说:“将来你一定比我更有出息!”

七、于谦幼年巧联对


  于谦明朝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幼年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有一天他到乡间的学堂去,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他这模样,戏道:


  “牛头喜得生龙角。”


  于谦应道:


  “狗嘴何曾出象牙。”


  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好路过学堂,见于谦头发梳成三岔,又戏道:


  “三角如鼓架。”


  于谦对道:


  “一秃似擂槌。”

八、云间雁檐前燕与篱边鷃


  元末明初文学家王彝,字常宗。他出身贫苦,幼时就很敏慧。有一次,客人命对云:


  “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此对中的“星”、“薪”、“心”音同义别,下联也必须对等才能符合要求,客人本想借此难倒他,谁知他不假思索,即应道:


  “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下联中的“雁”、“燕”、“鷃”,也是音同义别,而且都是属于鸟类,对得不错。

九、施盘巧对张都宪


  明代施盘,字宗铭,江苏吴县人。家贫好学,颖悟过人。英宗在位时考进士得第一,授修撰。幼年时有人带他去拜见一位姓张的都宪,张都宪出对考他: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施盘随口对道: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都宪一听大喜,立即让他进家塾读书。

十、闵鹗元闻鼓而作


  清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闵鹗元,字少仪,别字屿庭,幼时随父到毛尚书家。适逢那夜鸟云遮月,毛尚书命家人多张灯结彩,并以击鼓催花,又叫陪侍客人的幕僚出联属对,以助雅兴。幕僚出对云:


  “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山河生色。”


  满座高官名士,正在苦思之际,闵鹗元听到鼓声阵阵,于是上前高声对道:


  “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原来那天正好是惊蛰节,闵即景作对,可算佳作。

十一、如此“白卷先生”


  某贵族子弟,花钱捐了个监生,实际胸无点墨,有一次,国子监祭酒勒令他考核,他生气极了,在试卷上用大字写道:“因怕如此,所以如此,仍旧如此,何必如此,直免如此!”


  阅者觉得好笑,想给他对出下联,一时苦无可对,后查书见唐朝末年韩建为华州(今陕西华县)节度使时,因怕僧人生活不检点,特设一个叫“僧正”的来管理僧人。谁知所选“僧正”的行为就很不正,致使僧人更加肆无忌惮。韩建闻此,当时批道:“本置僧正,欲要僧正,僧既不正,何用僧正,使僧自正。”


  此虽可为下联,但字句之间尚嫌不甚工整。

杜枚《清明》诗趣话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诗中描写清明最经典的要算杜枚的这首《清明》。有好事者曾经把它改成词和小剧本。


  清明(词)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清明(小剧本)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笑林广记》上还说,此诗把每句前面的两个字去掉,照样是一首好诗,比原诗更简洁。“路上”二字,“借问”二字的确是多余。“牧童”二字也是可有可无,有了则明白,没有了则含蓄。“清明”二字也可无,因为题中已出现“清明”二字,诗中不写,人家也会知道。此段议论虽是出现在那本书中当作笑话来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清明


  时节雨纷纷,


  行人欲断*。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写作比生孩子还难吗?


  一书生为写文章愁眉苦脸,妻子见状问:“你们读书人写文章,难道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


  “女人生孩子,肚子里已经先有了孩子;读书人写文章,肚子里没有现成文章。难道不比生孩子难吗?”书生振振有词道。


  写作不要轻意动笔,想好了再写。肚子里“有货”,才能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否则,就算绞尽脑汁,也是不疼不痒,泛泛而谈。


  以上摘自大耳郎往日读书笔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