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早能卖出多根油条,藏在磁器街上的 [复制链接]

1#

关于早餐,我相信每个襄阳人都有自己的小骄傲,即使那家小店存在感不强,但确实周边居民每天早上都会光顾的“小习惯”。

很多人一吃就是30多年,吃着吃着就长大了...

油条,这名字仿佛自带老街巷的气息。

这家没有名字的油条豆腐脑店,位置比较隐蔽,大多都是一些熟悉的客人,年轻人很少会走过来。

这是我们第二次来,第一次因为来晚了,阿姨说九点半之前就卖完了,让我们下次早点来,所以这次我们赶了个大早。

一个小小的门面,两三张桌子,没有多余的花里胡哨,一大早却有很多人排队。一波又一波的客人,这家无名小店早就成为街坊邻居公认的舒心早餐。

“每天差不多卖个多根油条,准备的面粉没有了就不卖了”

雪白的面团擀平以后,“哐、哐、哐”手起刀落,面段就均匀的铺在了案板上。两手一捏顺势拉长,再丢进滚烫的油锅里,用筷子翻动一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也看出来了师傅多年的功底。

也不知道是面香激发的油条的香味,还是油条激发的面香,站在旁边就能闻到刚出锅油条窜冒的香气。

二姐家的油条,表层焦*油亮,吃起来又脆又沙,咬上一口是绵软蓬松的口感,绝对是老油条的口感。

“豆腐脑配油条,是绝对不会出错的吃法”

在襄阳人的眼里,油条和豆腐脑一定是绝配,豆浆都得靠边站。

把油条撕成一段一段的丢进豆腐脑里面,让油条充分的浸泡在豆腐脑里。一口吃下去,清甜味一直溢至舌尖,让人一秒回到童年。

“以前一直在大桥口的菜市场,卖了30多年了,前段时间才搬到这里”

阿姨是随州人,大家都亲切的称呼她一声“二姐”。

从93年就在大桥口的菜市场做油条,有很多老顾客在这里吃了很多年,有的虽然搬家了,但不论多远还是会回来买他们的油条,所以继续做下去,不为别的,这些老顾客的不离不弃,就是动力。

牛肉面、糊辣汤、油馍筋、水煎包...一桥头下每天早上都是来来往往的食客。

像二姐这样的小店更多的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哪怕天气严寒,也要起个大早,不急不缓的吃下那碗豆腐脑、那根油条...

—文末互动—

还有哪些你记忆中的小店?

吃货们正在看▽

当代人沉迷火锅行为大赏,我们对火锅的力量一无所知...

吃完这碗刀削面,我懂得了住在红光路上居民的幸福!

吃土人速点!万达十岁生日会x邀吃日!超多美食宠你6折嗨吃!

长按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