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的牛历史上跟牛有关的故事与收藏文 [复制链接]

1#
《汝宁府志》载:明代正德年间,毕昭在汝宁做官。有一天一个小牛犊忽然闯进来,跪在当庭唉唉低鸣。毕昭问道:你难道也有冤吗?牛犊竟然真的磕起头来。于是毕昭马上派人跟着牛犊,竟然一路到了屠夫的家,见地上绑着头牛,正准备开刀,原来就是这牛犊的母亲。于是老牛得以不死。《虞初新志》里也记录了一则相似的故事,在明嘉靖年间,有一位屠夫准备杀一母牛,小牛犊偷偷刨了个坑,把屠夫的刀子藏了起来,最终是母亲得救。牛是人最早驯养的一批动物之一,千百年来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于是在人类的各种艺术创作中都能找到那可亲又可敬的身影。也正因为牛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各时代的牛的作品也就因为这些时代生活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这些“牛”的身上,我们隐隐可以看见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里的生活和精神。(商玉牛片)在人们还没有使用牛来干活时,牛的地位其实并不低。在那些崇高的神器——青铜器上,牛成为显著位置的常见纹饰。这时的“牛”基本都是抽象的,大多只表现某些显著的特点。比如:弯弯的犄角,大大的耳朵,圆圆的眼睛,就像“牛”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一样,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示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牛耳。(战国涡纹三牺青铜鼎)在生活里,牛的目光是像秋水一样清澈,像棉花一样温柔的,平时它不是平视,就是低头。据说它是怕看人的眼睛的,古人说:牛畜之有力而顺者,但有竖瞳,而无横瞳。见物辄长造天,故童子得而制之。也就说在牛的眼睛里连一个小孩子都会被放大成巨人,所以牛从心里害怕人。但是青铜器上的牛则正好相反,“竖瞳”的倒成了我们,当你凝视它那双眼睛的时候,会感觉到一种被无限放大了的震撼,使你不敢直视。(商兽面牛角形青铜杖头)牛被神化了几千年之后,终于在“龙行天下”的时候,悄悄的又回到了土地上,回到了生活中。为人拉车,助人耕作,虽然已不再神圣,但依然非常重要。(清《胤耕织图像》册——耕页)以马车和牛车来比较,则马车可能更华丽,而牛车要显得内敛;马车速度快如行*,牛车速度慢却更舒适;马车颠簸,而牛车稳当;马车俗,而牛车雅。很像是钞票与古董的区别,能显出拥有者品味的高低。所以这些有品味的贵族们活着追求享乐,死后自然也要架着这样一辆牛车,纵然不能去天庭成仙,就算到地府去做*也是逍遥的。(隋*绿釉牛车)历朝历代爱画牛,会画牛的画家不少。其中一定要提的一个人就是韩滉。他是唐德宗时的丞相,擅长画牛,其技艺影响了戴嵩、戴峄、张符、李渐等一批画家,后代奉其为画牛的始祖。(唐韩滉《五牛图》卷局部)中国以农立国,最讲究的就是农时。所以宣告春天的到来,对于全国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康熙青花牧童骑牛盘)周宁戚《牧牛说》有云:“每遇耕作之月,除已牧放,夜复饱饲,至五更初,乘日未出,天气凉而用之,则力倍于常,半日可胜一日之功。日高热喘,便令休息,勿竭其力,以致困乏。此南方昼耕之法也。若夫北方,陆地平远,牛皆夜耕,以避昼热,夜半仍饲以刍豆,以助其力,至明耕毕,则放去。此所谓节其作息,以养其血气也”。(清道光蓝地粉彩开光天河配碗)牛是很神奇的动物。在天界有不少神仙骑牛,在地府牛头马面是最著名的*差,在妖精中牛魔王是神通广大的魔头。而对于江河湖海来说,牛更是镇水的神灵。民间传说大禹治水曾以牛镇河患,李冰治水曾变成牛与江神斗法,而江神也是牛形。但是在人们心中最美的神牛却来自于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牛郎织女天河配。(清竹雕老子骑牛)牛以它憨厚、温良、悠然、自信的姿态行走在诗歌绘画当中,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田园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牛以它质朴、无私、坚忍、敦厚的个性伫立在人们的心里,代表了农民,象征着土地,更折射出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和精神。这大概就是中国的牛吧?天地间最美丽的牛!最可爱的牛!(清*杨木雕牧童骑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