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高驼铃实力决定一切 [复制链接]

1#

栏目的文章,皆精选于被誉为“华高内参”的《管理要点》。《管理要点》是李忠先生执笔的华高莱斯管理理念的荟萃,堪称李忠先生和他的华高莱斯,在“枪林弹雨”中的《战地日记》。

将这个新栏目定名为,寓意《管理要点》如同华高莱斯这支驼队上挂着的铃铛,有如一个个坐标,记录了驼队一路向前的经历与经验,并时刻警醒着“华高骆驼”们不懈向前。

希望这些真诚的文字,对今天的大家多多少少有些启发。

实力决定一切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67周年。

很多年轻人已经逐渐忘却半个多世纪前,中华民族的那场生死浩劫。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不得不重新凝眸历史,回首那段岁月,感怀英烈的千秋功业。

八年抗战的胜利是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换来的,我们无法知道有多少烈士牺牲于战场中,但历史再次教育我们,空有一腔热血无以拯救国家,毕竟在历史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已经重复了很多次。

战争的残酷,在于很多时候胜负不是取决于正义,而最终要靠实力来决定。

七七事变以来的南苑保卫战中,日军在守军力量最薄弱的时候,突袭南苑,以至两位将军佟麟阁、赵登禹双双殉国,未成功,已成仁,虽然尽了中华军人保家卫国的天职,却留下一丝遗憾。

“落后就要挨打”,沙场决胜,真正影响战局的是实力起到决定作用。

抗战之初,在武器装备方面中国军队与日本相去甚远。日本在空军、海军上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陆军装备也是如此。当时,中国军队虽有超过个师,但都是以轻步兵师编成的,没有装甲部队,缺乏炮兵支援,不要说在当时,即使是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也没有完成向重装备化的转变。到年,全国仅建成两个装甲兵团,以中央军的精锐44师(原荣誉第二师)为例,部队编成中炮兵也仅为一个师属山炮营(12门),每个团有一迫击炮连(4门),兵员不到人。在年,大部分部队是军级单位,而且是中央军才有山炮营的建制,火力非常薄弱。而日军的甲种师团都是编有四个步兵联队,战车联队、炮兵联队、工兵联队、通信联队各一个,总兵员达到2.4万人,在火力上虽可能不及欧美军队,但对国民革命军的优势,却是不可以道理计的。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大时代里,许许多多的青年是为了抗日才参的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但在战场上,日寇凭借优势装备狂轰乱炸,许多战士连日寇的面还没见着就被炸死,而剩下的国民革命军手中也只有不多的子弹,打不了一会就没了,经常是子弹打完了,国民革命军弟兄把上衣一脱,蹲在战壕里擦枪刺,抱着拼一个够本,拼两个赚一个的念头,就等日寇上来拼刺刀。

在现实的战斗中,武士道没见起什么作用,“落后就要挨打”如同铁的自然定律一样时时在起作用,这个规律对我们是这样,反过来对日本人也是这样。

入缅作战时,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支援英美盟军对日本侵略军作战。美国用全套的美式装备(从车辆到军装)为我们装备了一支建制完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中国远征军。以美国强大的国力为基础,这支部队所有的训练也都采取了美式的标准,比如,在射击训练中,由于美国的子弹极为充足,所以,根本不要求士兵有像国民革命军那样标准的射击精度。总之就是一打一梭子,百发一中都可以,以至于很多中国兵在一天的射击训练后,都会说:“老子打了一辈子的仗,都没有这一天打的子弹多!”就是这样一种以实力为后盾的训练,为中国练就了一支真正的精兵!

等到这支精兵分成两路攻势包抄日军时,缅甸日军的末日就真的到了。这时候日军依然是那支训练有素的武士道部队,依然勇敢,甚至更勇敢,但是,火力的优势却完全不在他们这一边。而中国的指挥官之一孙立人将军却正好抓住了他们这种弱点,每次进攻时,总是先组织优势的火力,向敌人阵地做密集射击,直到热带丛林的树叶被打光后,日军的火力点也就基本暴露出来了,这时候再逐个、逐个的组织精锐部队端掉敌人的火力点。日本人对这种打法,非常不能接受,因为这是拿着子弹在打树叶啊!这是多么浪费的一种打法!但是,日本人又对此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的阵地一段段的被攻破,看到自己的士兵一个个的被打死,直至全军覆灭!至死他们也接受不了这种战争逻辑,是的,这是一种美国人的战争逻辑,当美国底特律那些工厂完全开动起来的时候,当美国的工业生产体系转向军工生产的时候,它所表现出来的战争实力是日本根本无法相比的!如果研究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那就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不是被美国人打败的,是被美国人耗死的,是被美国人用实力耗死的!在这场实力的比拼中,真正起作用的绝不是什么武士道精神,而是底特律那些工厂中机床的台数!

因此,随着实力对比的易位,相同的战斗场景会出现在不同的战斗一方——在台儿庄,经常有中国士兵抱着炸药包去炸日军的坦克;到了缅甸,变成了日本兵抱着炸药包炸中国驻印军的坦克了。

相信无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谁都不愿抱着炸药包去炸坦克,这不是什么勇敢,这是没有办法了,落后挨打者的无奈之举。抗战初期,中国战场上日军与中国国民革命军的杀伤比经常是一比七八乃至十;在缅甸,按美军编制装备的新一军新六军把这个数字倒了过来。

就是军队实力的差距。在与日寇拼死决战的中国军人中,我们不能不提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张自忠率领部属频频重创日寇,虽然最终众寡不敌,捐躯报国,却是令敌人也肃然起敬的铁血名将。

年11月,张自忠代理59军任军长。返部队当天,他对部众痛哭誓言:“我这次回来,是准备为国家而死的”(引文见《回忆张自忠》,张自忠将军生平概述,在七七事变的硝烟中,17页)。年初,号称日寇“铁军”的板垣师团在山东半岛登陆,一路西进,3月上旬进至鲁南军事要地临沂城下,以优势兵力围攻守军庞炳勋的第40军的5个团,庞部与敌血战数日,渐感不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调第59军增援临沂。张自忠得令后即率部星夜兼程,日行里赶到临沂北郊,随即兵分三路从北面对围城之敌发起猛烈进攻,临沂守军也开城出击。凶顽的板垣师团在两面夹攻下仓惶后撤。张自忠率部急追,在沙子岭再创板垣师团,取得抗战史上有名的“临沂大捷”。

战后,张自忠将军升为第二十七军团长兼第五十九军军长。5月初在碾庄,张部又歼日军三百余人。9月率部在河南潢川阻击日军12昼夜。10月,第二十七军团改称第三十三集团军,他任总司令。武汉失陷后,他转战豫南鄂北。年4月,在钟祥田家集截击日军,歼其一部。12月,他曾组织部队偷袭日军指挥部,被人们誉为“活关公”。

可以说,张自忠将军的五十九军是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中,作战最勇敢、战绩最卓著、名声最显赫的部队之一。今天我们在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将五十九军的胜利归结于西北军的大刀片精神,归结于张自忠将军慷慨赴死的勇敢。

但其实,张自忠将军的部队之所以可以与强敌力战,而且战之能胜绝非偶然,除了精神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无论是在部队的军事素质、训练水平,还是在装备数量、火力配置以及战斗策略等方面,张自忠的部队都堪称为抗日战争前期国军中的佼佼者。

首先,张自忠将军的部队在武器装备方面是非常精良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支军队的武器装备对于战斗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自忠将军曾有一段时间担任过天津市市长,在担任市长的任期内,他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经济实力,将当时麾下所属的第三十八师,全部换装,成为辖5个旅,每旅辖2团,连同特务团,全师共计11个团,兵力近3万人的劲旅。列兵每人发捷克式步枪1支、刺刀1把、手榴弹4枚,排长用冲锋枪,连长每人1支自来得手枪,每班配备掷弹筒2门、枪榴弹2支、捷克式轻机枪1挺。全师共装备轻机枪余挺,较之当时中央军甲种师的挺,多出一倍多。根据年国民政府陆军调整师(即甲种师)编制表,每师辖2旅4团,定员人。可见,三十八师的实力强于当时的两个甲种师。由于高水准的训练和武器装备的改善,三十八师不仅在二十九军,甚至在整个华北,都堪称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这一点为后来的抗日实战所证明。成为少有的敢于直接向日军发动正面突破与逆袭,并可以将之击破的军队。

其次,张自忠将军的部队在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方面也都是在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中数一数二的。

张自忠将军以长于带兵而著称。他在北京主持南苑练兵时创造了一套独特方式,其中要求招兵专挑农家出身的强壮者,不要油滑兵痞;营中坚持高强度体育锻炼,突出拼大刀、近战格斗和夜战。他为西北军培养的这种作风,在长城喜峰口和台儿庄抗战中都显示出避敌之长、近战拼搏的威力,唱出一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壮歌。

在精神激励上,张自忠将军注重教育官兵了解中国受侵略的历史,增强爱国之心。在军事训练上,他注重耐苦精神和意志的锻炼,以及体力和技术的提高,训练时特别强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三伏盛夏,官兵每天要着内外两层衣裤,衣冠整齐地在酷暑中操练4个小时;三九寒冬,官兵却只穿夏天的衣服在冰天雪地中操练,而且张自忠亲自带领部队赤足行军,往返数十里。如果部下有人违反军纪,他就毫不留情,高声斥骂,予以严惩。由于训练严格,铁面无私,人送绰号“张扒皮”。

尽管如此,张自忠严于律己,生活中对部下极为爱护。平时他和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大锅饭,推一样的光头,并且一样参加劳动,深得部属爱戴,在士兵中威望颇高。甚至西北军有些部队纪律松弛、难以调理时,张自忠就被临时调动整饬,只要听说张自忠到了,部队面貌马上好转。由于张自忠身先士卒,带兵有方,他的部队考试成绩常为军中第一。年他任学兵连长时,连队就被评为“模范连”;年他带的25师被誉为西北军的“模范师”。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支部队的指挥水平(这也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管理水平),在当时张自忠的部队中,无论是从军长到师长,乃至到部队基层的连排长,都在长期的训练中练就了比较高的指挥管理水平。

而且,在战斗中也没有一味死打猛冲,而是非常注重策略。长城抗战时,张自忠由三屯营亲临喜峰口前线,视察阵地,慰劳官兵。针对视察阵地中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作战经验,他向各旅、团长下达了如下指示:

(一)现在防御是暂时的,收复失地才是我们的目的。在中央战略未决定之前,我们暂时利用地形,加强工事,一面阻止敌人前进,一面伺机袭击敌人,不能呆板地死守挨打。如果只知死守阵地,日子长了,士气就会消沉。

(二)防御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据点必须加强。要控制一定数量的预备队,以备必要时增援和出击。

(三)现在你们选的阵地很好,但是也有些地方太暴露,易遭敌机轰炸和敌炮射击,应在半山腰选择隐蔽地点,再做一道工事,下边多设鹿砦栅,多埋地雷。上挖交通沟,通到主阵地。

(四)我们没有对空武器,易受敌机低空轰炸。可用各营预备队,集中火力,对在千米以下飞行的敌机齐发射击,但每人只放一枪即迅速隐蔽,避免敌机发觉。

(五)设置假目标,使敌人误假为真,诱敌射击,耗其弹药,避免我们的损伤。……(引文见《回忆张自忠》,军旅沉浮,佟泽光的回忆,55页)

这些指示,是张自忠将军在总结长城抗战打响以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他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和积极防御的一贯作战思想。佟泽光旅长说:“我们一一执行了张师长的指示,在以后的战斗中,确实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引文见《回忆张自忠》,军旅沉浮,佟泽光的回忆,55页)

惟其如此,在张自忠长期的辛苦锤炼下,终于成就了一支能够与强敌作战到底的精锐之师、钢铁之师,而在战场上屡破日军,扬威疆场。

上面对于张自忠将军部队的分析,可以看作是我们对一个管理学案例的解剖,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读出两个字“实力”——决定一切的实力。

当华夏历史上凛凛盛唐宾服四方,万国来朝的时候;当蒙古铁骑纵横草原、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当大英帝国海军雄视四海,建立日不落帝国的时候;当美国凭借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二战后独执牛耳的世界强国的时候,历史无数次证明一条铁律,尊严与荣耀来自于实力!

对于今日的企业也是一般,每年都有许多中国企业雄心勃勃的宣称要进入世界强。全球强,已成为企业实力的象征,成为无数企业追求的理想。

公司实力是公司的生存之本。而在顾问行业中,最重要的财富就是公司的人才,决定公司能否生存与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公司人才的专业水平与实力。

对于顾问公司来说,我们装备良好的武器就是对专业知识的熟悉掌握,而刻苦练兵则意味着要时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决胜沙场的策略来自于长期对市场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只有持之以恒的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有可能在与客户的交流中,成为能够独当一面,让客户心悦诚服的真正的专业人士。

在这方面,距离公司的期望,我们不少同仁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大多只能停留在阵地战层面上,在已经框定的范围内,在找好相关资料,作好充分准备基础上,按照既定内容讨论问题尚可应对,而一旦客户就某一点深入探究,或者临时提出新的问题,无可否认,绝大多数同事,还无法做到随机应变,没有针对客户临时提出的专业问题进行深入阐释的能力,更难说到主动引导客户思维,迅速掌握问题关键点,以尽快解决实际问题了。

实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长期甚至成年累月的积淀。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于自身的积累与领会。而只有成为真正行业中的高手,才能使我们的公司有进一步发展,甚至生存下去的可能,同时也能使自己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毕竟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还要靠个人与众不同的实力。

人生中,处处充满战场,社会尊重有实力的强者,也只有真正强者才能生存于激烈的竞争中,实力决定一切!

薛连胜

《管理要点》编辑部

二零零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本篇文章的编辑者薛连胜,时任华高莱斯项目经理,也是《管理要点》编辑部成员之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