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对刘长卿这样一位盛唐中唐之间的名手,
TUhjnbcbe - 2023/12/23 20:49:00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四库全书总目●刘随州集提要》评价刘长卿说:“长卿诗号‘五言长城’,大抵研炼深稳而自有高秀之韵。其文工于造语,亦如其诗。故于盛唐中唐之间号为名手。”这是大抵公允的。对于这样一位盛唐中唐之间的“名手”,该如何评价呢?或者说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呢?和刘长卿同时代的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曾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刘诗的缺点:“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对这一观点,后人基本上持肯定态度。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就和着高仲武说:“惜十章以还,便自雷同,不耐检。”《四库全书●刘随州集提要》更认为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说的十首以上语意略同为“识微之论”。他们批评王士祯论诗绝句中所云“不解雌*高仲武,长城何意贬文房”为“非笃论也”。不同意高仲武观点的还有范晞文,他在《对床夜语》中认为刘长卿的《湘中纪行》十首,“皆胜语也”,“词妙气逸,如生马驹不为缰络所掣,读之使人飘飘然有凭虚御风之意”。由此他指责“谓其思锐才窄者,不亦诬矣”。该如何看待他们的评论呢?我认为,如果论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诗人的某一个问题进行评论,则很难区分孰是孰非。高仲武批评刘长卿“思锐才窄”是从他的诗歌的雷同现象这一角度出发的,而范晞文指责高仲武是从刘长卿有“胜语”、有“词妙气逸”之诗这一角度出发的。因此,他们两者都有自己的理由,或者说都没有错。究竟刘长卿诗是否有语意雷同现象,刘长卿本人是否“思锐才窄”,其实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通读刘长卿诗集,不能不承认他的诗确有雷同的现象。诗的雷同有种种,从时间上说,诗人作诗往往前后相差几十年,前面写过的诗往往后来又重写,这在文学史上并不罕见;从诗歌内容和形式来说,由于诗人特殊的个性气质,特别是作为一种持久的特殊心境,使诗人往往去捕捉大致相同的景物,运用大致相同的语言、手法,从而创造出大致相同的意象、意境,这对诗人来说也并不少见;从文学的历史继承来看,由于后人酷爱某一前人,从而借鉴、模仿此人的创作而造成雷同,这种现象亦并非没有。笔者认为,刘长卿诗歌的重复属第二种情况更合适一些。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无法掩饰,前面已有例句说明,兹不复述。至于是否由此而评断刘长卿“思锐才窄”,这忍怕倒不一定。所谓“思锐才窄”,大概就是说他思想敏锐,但却才能狭小口。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刘长卿思想既单一而又复杂。儒家思想是他的根底,释、道(道教和道家)哲学是他的辅佐。如果说他一-味沉浸在自我的失意挫折之中而不能高扬雄心或彻底解脱,那我们再把目光扩大一点,便会发现,这种矛盾、苦闷、彷徨不独刘长卿有,可以说整个中国士大夫,尤其是失意不幸的士大夫,都和他有着或深或浅的相似性。从刘长卿诗歌本身来说,重复的现象是很普遍,但这似乎与他的才能并无多大关系。从表面看,他的诗歌缺少变化,题材狭窄,表现手法单调,简单重复的地方并非绝无仅有,由此得出他才能狭窄的结论好像并不过分。但如果我们不就诗论诗,而是深人涉及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人生,他特殊的个性气质,特殊的心境,那我们便会发现不少底蕴。艺术并非仅仅只有才能就能创造的;有才能的人多得很,但并非人人能诗,亦并非能诗就尽是好诗。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更是文学家自我人生的反映。刘长卿--生多坎坷,这坎坷的一生使他长期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包袱,他已处于一种难以扭转的郁郁伤痛的心境之中。这使他的审美情趣、艺术思维带有很大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反映在诗歌中,便不可避免地给人一种重复、简单的印象。当然,这不能说和才能的大小没有丝毫关系,但能否由此说这就是才能狭小的结果呢?恐怕不能这样简单下结论吧。清卢文招认为:“随州诗,固不及浣花翁之博大精深、牢笼众美。然其含情悱惻,吐辞委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泳而愈旨。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众体皆工,不独五言为长城也。”这段评论,在有关刘长卿的评论中,可谓登峰造极。前面我们分析了刘长卿诗歌深沉蕴藉的风格,在这一点上,他确实很接近杜甫。但是杜甫之后的名诗人还有不少,称他为“子美之后的巨擘”,似显过誉。不过,刘长卿确实又是一个“名家”。他经历了盛唐,但他诗歌的盛唐风格却流露不多,而且这仅有的一点“流露”也很不成熟。这或许是他的悲哀。随着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他逐渐地在转变自己的诗风,并且多少变出了自己的风格,这使他成为唐代诗坛的一个“名家”。试想,如果他沿着盛唐诗人的创作道路走下去(事实上不可能),他的成就也不可能超过杜甫、高适、王维等盛唐诸人,他在唐代诗歌史上至多是个二三流的诗人。因此,我们认为刘长卿就是刘长卿,他不是杜甫第二,更不是别人。他有自己的缺陷,如题材比较狭窄,手法、风格不多样等;但正因为如此,反使他的诗歌不芜杂,不面面俱到,风格也不混淆零乱,而显得单纯和深刻。这些特色,多少固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没有被唐代其他名诗人淹没。-提起刘长卿,人们固然要指出他诗歌缺少变化、重复单调的缺点,但正因为这样,反使他诗歌的深沉蕴藉、凄婉悲伤、闲雅流畅、澹泊空灵的艺术风格相对更突出,给人更深的印象,所以让人难忘。贺贻孙在《诗筏》中指出刘长卿诗歌从苍秀接武盛唐,以新隽开启中晚之后接着又说:“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处,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独成其文房也。”诚哉斯言!刘长卿诗歌的缺陷或不足,在某种意义上反成了他诗歌的长处或特色,这是刘长卿得以独立成家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奧秘所在。刘长卿确实不独“五言为长城”,前面已经谈到,他的七言诗也写得很不错,尤其是七律,不仅可与五律比美,有的还超过五律。“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他的近体诗优于古体诗。古体诗中,七古似不及五古,五古“可接武开、宝诸公”,而七古与盛唐比较,则“神情未远,气骨顿衰”。他的五、七言绝句数量虽少,但均有佳作。他的排律成就则低于其他各体,“唐大历后……惟排律大不竞。钱、刘以降,篇什虽盛,气骨顿衰。景象既殊,音节亦寡”。因此,卢文招说的刘长卿“众体皆工”,似欠妥当。前人评大历诗人,总爱以“钱、刘”并称,但贺裳则异于众口,他认为“古称钱、郎(士元),今讹为钱、刘。两家实不相类”。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也记载:“长卿尝谓:‘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以钱、郎分别列上、下卷之首,并谓钱“右丞没后,员外为雄”,“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谓郎“右丞以往,与钱更长”;谓长卿“思锐才窄”。看来最初确是钱郎并称,后来不知何故,人们改称为“钱刘”。大概是认为郎士元比钱刘逊色,不配与之并称吧。一般人都称“钱、刘”,刘在钱之后。但高仲武却称“刘、钱”。我认为,“钱、刘”并称,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排在前面的就高于排在后面的,这就好比李、杜并称一样,未必是李一定高于杜的意思。公平而论,从思想和艺术总的方面来说,刘应高于钱。王世贞曾说:“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这是有道理的。类似的评论还有不少。钱、刘高低的具体论辩,不是本文应该解决的问题,这里恕不多谈。那么,为什么历来人们称“钱、刘”而不称“刘、钱”呢?这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钱起长期活动在当时的*治、文化中心长安,和不少名人往来,而刘长卿却没有,因此,钱的影响在当时大于刘;第二,大概是前人出于对盛唐的崇拜。“钱才远不及刘,然其诗尚有盛唐遗响,刘即自成中唐与盛唐分道矣”;第三,“钱、刘”之称比“刘、钱”之称更顺口,这和人们爱称李、杜而不称杜、李有点相似。我认为,刘长卿应是大历诗人之冠。盛唐作家,他不很够格,但退后而言,他在中唐确乎应是一位屈指可数的“名家”之一。尤其是和大历诗人相比,他更应执其牛耳。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大历十子,所传互异,而皆不及随州。”这是有道理的。欢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王莉驾到”,喜欢记得点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刘长卿这样一位盛唐中唐之间的名手,